實驗電影推廣:2012《小小書房影迷俱樂部 超刺激!「實驗電影切片」》

時間:2012.2.26(日)晚間7:30~10:00
講者黃亞歷(導演),許岑竹(導演)地點:小小書房
活動網址:http://blog.roodo.com/smallidea/archives/18934458.html

*沙貓貓貼心提醒:關切電影究竟有沒有中文字幕的朋友,請不用擔心。因為,有沒有中文,對於瞭解這些影片,一點兒都構不成關鍵因素,請放心地來吧!

沙貓貓說:一個個打開亞歷跟岑竹送來的影片,一邊看一邊狂笑:「這什麼鬼啊!」。影片本身一點都不好笑,然而,我想到的是,觀影之後的討論,大家七嘴八舌的樣子,就忍不住開始幻想起來。去年一整年六個場次的俄國電影播映&座談,每次的映後座談,無論主辦的我們或者觀眾,都聊到無法罷休。這些討論,並非是正經八百地評論電影的技巧,或者從任何一種專業觀點來分析、分享觀影心得,而是從每個人的感受、困惑,或者是任何聯想去接近這些影片,實在非常過癮。

今年,在思考要看什麼影片時,亞歷提出了要來看「實驗電影」的想法。非電影本科系出身的人,或者對不熟悉電影史的觀眾,對「實驗電影」的理解,大概跟我一樣差不多:一頭霧水。即便有機會看到這些影片,應該對於瞭解實驗電影依舊沒有太大的幫助(呃)。亞歷這次找了他的導演朋友,岑竹,各自選了幾部實驗電影短片,有趣的事情是,這些影片的風格跟拍攝手法,都相當不同。

已經習慣電影是必須「有故事」、有情節、有角色、有人物的觀眾,會怎麼看這些影片,我不知道。我想,這也是有趣的地方:也許,正因為我們沒有一個可以依循的方向與軌道,因此詮釋與解讀可以向四處蔓延。所以,請大家不用抱著惶恐與嚴肅的心情前來,我想兩位導演一定可以給大家的迷惘,提供一些想法與交流的!(但根據過去的經驗顯示,絕對不會有標準答案就是了!)本次播映片單:
黃亞歷
黃亞歷,台灣獨立製片工作者,關注於影像、聲音的聯繫與延伸性。
近年來投身於製作台灣早期相關主題之紀錄片,希望透過歷史的梳理和檢視,探索紀錄片真實的詮釋可能,並反思臺灣與亞洲、世界之間的關係。紀錄長片《日曜日式散步者》 入選2016年鹿特丹國際影展「未來之光(Bright Future)單元。



許岑竹
舊金山藝術學院電影創作碩士、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系
喜愛手沖膠片,熱愛手工藝,沒事就想把兩者結合。
作品《Cotton Sugar》、《Reflect》
、《落葉歸影》膠卷裝置
駐村經驗:2016蕭壠國際藝術村

(一)亞歷選片
The Return to Reason by Man Ray 2:30
Rhythem 21 by Hans Richter 3:19
Autumn fire by Herman G. Weinberg 15:26
Rain by Joris Ivens 14:25
H2O by Ralph Steiner 11:56
Dimensions of Dialogue by Jan Svankmajer 11:11

(二)岑竹選片
EyeWash by Robert Breer 1959 2:53
BadBurns by Paul Sharits 1982 5:37
Footsteps by Marilyn Halford 1974 6:12
Rhythm by Len Lye 1957 1:08
Leading Light by John Smith 1975 9:36
Colorbox_ by Len Lye 1935 2:56
At the Academy by Guy Sherwin_1974 4:32
Reflect by Hsu Tsen-Chu 3:30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黑白暗房基礎班 (達蓋爾銀鹽暗房工作室)

手繪16mm膠卷課程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