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瓷器女孩」China Girl文章分享

取自:Chicago Film Society

上方這張圖是我們大家熟知Kodak公司的LAD( Laboratory Aim Density)影像,在沖印時用以作為標準濃度計量。而畫面中的女子也被稱作LAD girl,但我們可能不知道其實LAD girl有好幾位姊妹,當時在LAD這個專有名詞尚未出現之前,大家都統稱為「China Girl瓷器女孩」或「Leader Lady導片小姐」,而且都來自不同的沖印廠呢!

今天要介紹的這篇文章:The Forgotten 'China Girls' Hidden at the Beginning of Old Films (2017,01/30 作者: Sarah Laskow)簡述了Chicago Film Society 對於China Girl(Leader Lady)的研究計畫案。我在這邊為大家做簡易翻譯介紹,如果還想要了解更多,務必點入原文研究計畫案網站細細閱讀唷!

簡易翻譯介紹:(不包含圖片,精美圖片請點閱原文喔!)

 

China Girl(瓷器女孩)在早期電影的某個時期是無所不在的,有時候她們打扮地很正式,有時候她們好像是直直瞪著鏡頭面無表情,有時候她們會眨眨眼或是動動頭。 但是China Girl不太會出現在觀眾面前,她的存在只是為了沖印廠,會擺放在正片的前面,只有沖印廠技師跟放映師才有幸得以見她。 在那個電影大量使用膠卷拍攝與放映時期,China Girl是很被需要的,因此有專門的攝影工作室會提供China Girl畫面,所拍攝的「主角」大概有超過上百位的女性。 

可惜,步入數位時代之後這些需求也就漸漸消失了。 China Girl還有其他名字:Leader Ladies(導片小姐)、Girl Head(片頭女孩)、Lady Wedge。因為大部分都是女性頭像(高加索人女性居多),所以也都是以Girl、Lady稱呼。而這一小段的膠卷,最主要的目的是讓沖印廠可以對照這一次沖印出來的成果是否符合既定的色調、濃度基準等等,不然China Girl的皮膚就會看起來怪怪的。(也是提供皮膚色調基準的依據) 。

Chine Girl從黑白電影時期就有了,但是目前沒有人知道到底為什麼要叫做「China Girl」,有一說是因為這些高加索人的皮膚就跟瓷器一樣白皙,所以就稱為「瓷器女孩」;也有一說是因為可能有些拍攝者穿著的衣服,上方的印花圖案跟早期中國女性所著相似,也就稱為「中國女孩」。除了名稱的來源資料記載很少之外,這些拍攝的女性是誰也都沒有什麼紀錄。猜想有一些人可能是模特兒或演員,或者其實她們就是沖印廠的員工或者員工交往對象等等。

Chicago Film Society「Leader Lady計畫」的主持人Rebecca Lyon說道:「這些女孩有些人看得出來是特別請來拍攝的,不過有些人感覺好像就只是從走廊上抓進來拍一下,因為那些人就是一副很不爽的表情。我倒是看了覺得很有趣,因為這也一再提醒我們這些Leader Ladies絕對不是為了要給觀眾看到所拍攝的。」



2011年開始,Chicago Film Society開始搜集這些China Girl的實體膠片,並將資訊都放在研究計畫網站,而這些膠片大多都是由電影保存人員或是放映師找到提供。曾經,放映師會把部分的China Girl剪下貼在自己的放映室變成私人典藏,不過,現在不用「剪下」膠片了,用手機就可以直接拍下來存檔。

China Girl沒有明文規定拍攝手法,大多依照著既定默契拍攝,例如畫面為肩膀以上(有時候肩膀還是裸露的),大多數除了主角畫面之外,還會放上灰卡或是色卡幫助沖印廠確認濃度、色調基準,通常這些女孩是側看一邊望向遠方。大家可以到The Leader Lady Project的網站看看他們找到超過200張的照片,也包含一些很特別的蒐藏,例如偶爾男性主角稱為China “Boy”、假人、或是其他人種。


還是有極少關於拍攝
China Girl的正式文件有留下來, The New School的助理教授Genevieve Yue也有參與此項計畫,她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如果搜尋的關鍵字是使用沖印品管的技術名詞去找,會有更多資料出現,例如使用: densitometry(濃度計)。其實,非常少的電影學者有聽過China Girl,她必須要去透過訪談沖印廠技師才能夠更了解這些資訊。 Yue說道:「走到沖印廠裡面,會看到到處都是China Girl,這是還蠻奇怪的感覺。」那是因為沖印廠必須經常校正他們的設備,所以需要大量的China Girl影像,也因此他們的工作環境到處都是同一張女性的臉孔。有時候他們甚至好幾年都使用同一組China Girl影像。Yue在2010年左右的時候拜訪過一間沖印廠,他們仍在使用一組90年代自己員工當作主角所拍攝的China Girl,更有趣的是那位China Girl至今仍在那間沖印廠工作呢!Yue認為這個「文化」是非常自然且常見存在於沖印廠的,而且這個文化並不是使用技術文件流傳下來的,而是由各家沖印廠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



然而,自從
1980年代開始,沖印廠開始減少製作自己的China Girl,因為1982年Kodak的John P. Pytlak開始研發製作「標準的China Girl」影片,也就是我們熟知的LAD( Laboratory Aim Density),也就改稱為LAD lady,這項制定也讓他獲得2001奧斯卡技術成就獎。 一直到現在,我們常見的就是這款Kodak的LAD影片畫面,Kodak也開始提供數位版本或是軟體,而其他沖印廠也沒有再製作或更新自己的China Girl了。不過, 美國馬里蘭州1972年創立的Colorlab,他們雖然也是使用Kodak的LAD girl好幾年,但是後來這幾年Kodak的新電影膠卷產品卻沒有更新相對應的LAD girl,因此Colorlab自己就開始重拍針對Kodak新電影膠卷產品的China Girl影片。

The New School的Yue在尋找這些China Girl的蹤跡的過程時,有很多間沖印廠開始關閉,這項計畫就好像在幫沖印廠文化做歷史回顧與一同哀傷回味這一段沖印歷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黑白暗房基礎班 (達蓋爾銀鹽暗房工作室)

手繪16mm膠卷課程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