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榮幸受到川崎市市民博物館的邀約,和工藤雅動畫家一同於舉辦了一場 35mm 手繪膠卷工作坊,博物館方的工作人員一路相隨,我都不用煩惱各種硬體和材料準備事宜。更謝謝這次博物館方的:安尾さん、鄉田さん、安藤さん,以及和工藤雅小姐最密切的合作夥伴。
*我過去帶領 16mm 工作坊經驗分享談請見:〈重見嶄新的舊媒材:「手作電影」膠卷創作與教學分享〉 *
川崎市市民博物館的「さわれるシネマ~( 可以摸的電影)」系列工作坊,已經舉辦多年,每次主題不同,開放參與的年齡層也很多樣,比如:「中小學生的 35mm手繪動畫」、「親子課8mm拍攝與沖洗」以及「全年齡皆可參與的 35mm 膠片染色動畫創作」等等。
這次舉辦的工作坊日期為 2025年07月21日、08月02年兩個整天,全名為「さわれるシネマ 35 mm 映画フィルムでショートアニメ制作ワークショップ」,中文翻譯大概是「可以摸的電影,使用 35mm 電影膠卷做動畫」。參與年齡為中學生以上即可報名,這次總共有 16 位學員參與!
我想,這次會找我和工藤雅小姐一起合辦,應該是因為我們兩個專長剛好互補。我比較孰悉貼附綜合媒材於膠卷或刮除藥膜的工作坊帶領經驗;而工藤雅小姐則是才華洋溢的動畫家,能夠分享手繪逐格動畫的技巧。2024年她也帶過「染色膠卷動畫工作坊」,也很孰悉膠卷的特性。而且工藤雅小姐英文很好,我雖然也努力學習日語,但要到能夠全日語上課的地步還要再十年吧,所以這次工作坊也是很麻煩工藤雅小姐幫我「即席口譯」英翻日,真是辛苦和感謝她。
我想,這次會找我和工藤雅小姐一起合辦,應該是因為我們兩個專長剛好互補。我比較孰悉貼附綜合媒材於膠卷或刮除藥膜的工作坊帶領經驗;而工藤雅小姐則是才華洋溢的動畫家,能夠分享手繪逐格動畫的技巧。2024年她也帶過「染色膠卷動畫工作坊」,也很孰悉膠卷的特性。而且工藤雅小姐英文很好,我雖然也努力學習日語,但要到能夠全日語上課的地步還要再十年吧,所以這次工作坊也是很麻煩工藤雅小姐幫我「即席口譯」英翻日,真是辛苦和感謝她。
*我過去帶領 16mm 工作坊經驗分享談請見:〈重見嶄新的舊媒材:「手作電影」膠卷創作與教學分享〉 *
回想第一次在日本舉辦工作坊是2019年,當時因獲得「國藝會海外藝遊」計畫補助,與石川亮藝術家的SpiceFilms合作,在東京Image Forum舉辦了一場工作坊,同年也在大阪Imagica Lab辦了一場公司內部的工作坊。東京那場參與的民眾多為電影相關的工作者或藝術創作者,在大阪的話則是針對公司內部的同仁。而這次川崎市市民博物館的工作坊,客群不太一樣,多為當地居民,更著重在藝術教育推廣。
而這篇文章,我分別以:「合作開課與課程設計」、「35mm膠卷使用」、「學員創作風格」以及「成果發表方式」等四大面向來撰寫,內容多為分享現場的觀察和教學的反思。川崎市市民博物館也在他們的部落格上分享了這次工作坊的心得分享,請見:https://www.kawasaki-museum.jp/blog/8154/
---------------------------------------------------------------------------------------------
我與工藤雅小姐(右) |
- 合作開課與課程設計:
這個段落的分享,純粹是因為我對規劃課程本身很有熱情,這次經驗又與過去很不一樣,所以特別想寫下來跟大家分享,也做為自我沉澱的反思。畢竟不同主辦單位或不同國家本來就有自己的文化,只要是彼此尊重,對我來說都是很好的經驗!
以台灣的教學經驗,我大多也是與某一個主辦單位合作。通常主辦單已經規劃了預計上課的日期、上課時數和參與的學員年齡等,他們會先提供給我這些資訊,我們再依據預算和課程目標共同討論大方向。有了共識之後,除非主辦單位需要運用一點上課時間來布達訊息等,基本上工作坊所有時數的課程規劃,就會由我來負責安排。比如六小時課程的話,每一個小時要做什麼事情、達到什麼目標,需要什麼設備材料等,都由我事先擬定成一份課程規劃草案,再以這份草案與主辦單會討論細節,定案之後,最後的招生等就會由主辦單位來進行。
順道一提,因為事前的課程規劃非常燒腦與耗時,所以這幾年我在台灣與主辦單位討論預算時,除了鐘點費之外,我認為列上一筆「課程設計費」是必要的,尤其我們是獨立接案的工作坊講師,我特別鼓勵大家要提出這個需求,也希望主辦方能夠重視。
這次與川崎市市民博物館的經驗就很不同了,雖是為期兩個整天的課程,但基本上我們只要負責準備 1.5 小時的課程講解和示範即可(而且我們又是雙講師,等於一個人負責約45分鐘的內容)。至於課程中的其他的安排,比如幾點要介紹器材?幾點要開始染色?幾點要提醒收尾?幾點要完成作品?幾點要大家移動到其它教室?以及所有的設備材料的搬運和收拾等等,我們講師都完全不需要煩惱和準備,都是由博物館方事前規畫好了。雖然習慣掌控課程全局的我,一開始有一點不習慣,但真的是非常輕鬆,只要準備一點點的課程,然後其他時間就是在現場輔助學員,看大家實際操作的狀況,再提供一些延伸資訊或是帶領討論等。
不過,「要如何在大約1小時之內,將手繪膠卷的精隨好好傳達出去呢?」這件事情讓我比較傷腦。
誠如前面所言,以往我很習慣掌握和安排整個課程,尤其課程開頭的「啟發」環節,我相當重視。頭一階段的啟發,我甚至有時候會安排一整個早上來慢慢鋪陳,因為我發現一開始提供比較多的刺激,先打開學員既定的想像,在實作時才能夠有比較「強烈」舉一反三創作。而這次因為講課時間有限,我跟工藤雅小姐先分別就擅長的領域來分工,我負責「Frame-less」 (不思考膠卷畫格的意思)的創作概念,工藤雅小姐負責「染色和Frame by Frame」的動畫創作。我也比較保守地選擇了幾個經典範例片段和過去學員的作品來做引導(未能全部影片都全程放映有點可惜),一些更深入探討光與影的「實驗性」或「哲學性」範例,這次比較可惜沒辦法帶給學員。
加上我這次講課經過多層次翻譯,不確定有沒有不小心彼此誤解的地方。不過,最終看到學員的作品以及整體互動的感受,直覺上,我想應該沒有愧對博物館方舉辦這次工作坊的初衷!上課風景
上課風景
--------------------------------------------------------------------------------------------- - 35mm 膠卷使用:
這次工作坊,對我來說還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就在於使用的膠卷規格!這次博物館方提供給學員的是 35mm 膠卷,跟我習慣的 16mm 規格比起來,35mm 膠卷可以創作的空間是大很多、很多的。 16mm 每一格可以創作的面積大約為 0.7cm*1cm,而35mm 可創作的面積大約為1.8cm*2.2cm。
圖片取自:https://reurl.cc/EQllQK
長期工作坊使用 16mm 的我,平常收集的範例影片也以 16mm 手繪膠卷為主,而且有時候會自動「跳過」一些16mm 比較沒辦法做到的事情。然而,我是一直到第二次上課的時候,我才意識到雖然同樣是電影膠卷,但光是可創作面積和身體感是很不一樣的!創作空間的大小會影響創作者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如果讓我重新再準備一次,我覺得我可以找到更多更好的範例來提供給學員參考。所謂教學相長,我藉著這次的工作坊又再次提醒自己要注意媒材的差異性。
除了媒材大小差異性外,還有一點就是「齒孔」的差異。大家可以再看上圖,16mm 的畫格範圍被規範在每兩個齒孔中間,但是 35mm 的畫格則是每四個齒孔的範圍。加上在手繪創作中,不論使用透明片 (clear film / 素抜け) 或是黑片 (black film / 黒み),通常都是使用沒有格線 (frame-line) 的膠卷。
因此,對 16mm 來說,不論是放映機或掃描器,每經過一個齒孔就等於經過一格畫格,比較不會有畫格跑掉的問題;但是對於 35mm 來說就不一樣了,一開始就要畫格在哪裡,這樣後續放映下去畫格才不會跑掉。有畫格 (左) 與 無畫格 (右邊)
左圖取自https://www.wittnercinetec.com/
曾在電影資料館工作過的我,對於 35mm 也不陌生,但是畢竟一般曝光顯影的 35mm ,因為有畫面很好認出畫格在哪裡。而這次 35mm 手繪膠卷工作坊,我反而因為沒有經驗,一開始沒有想到會有什麼問題。
我是一直到看到博物館方的工作人員在剪接 (splice) 學員的膠卷時,都很仔細地在確認齒孔位置,才開始反思這一點。在創作上我是屬於「Let it go。」的個性,一開始想說,可能因為博物館也有在保存膠卷,所以他們應該是採取平時處理膠卷的習慣,即使是手繪創作也要這樣「對齒孔、對畫格」。後來是因為剛好有一位學員當天沒有在現場,工作人員要處理他的作品時,因為沒辦法像本人確認畫格在哪裡,所以就只能將就直接接起來放映。後來與學員確認後,果然當時先隨意接起來的作品的確畫格「跑歪」了,這時我才意識到,工作人員很仔細在對齒孔、對畫格等工作是有其意義的!
因此,我才又再次體悟到使用 16mm 與 35mm 是真的有差異的,我太小看了這件事情,需要深刻反省。未來如果我以 35mm 來帶工作坊,一定會好好分享這兩者的差別,同時我也要再次提醒自己,不能大意這些規格的事情。大変勉強になりました!🙇🙇🙇
---------------------------------------------------------------------------------------------比如這樣的創作方式,很難確認畫格的界線在哪裡。
3. 學員創作風格:
這次工作坊,博物館方特別設置了染色區,也由工藤雅小姐介紹染色方法和結合動畫的創作方法,我覺得結合染色讓手繪膠卷工作坊的元素更豐富,實在好棒!因為我在台灣使用的透明膠片是沒有乳劑的,一般的染色方法顏色上不去膠卷,所以我也不會特別帶入染色技法,但這次看到博物館的作法,覺得也許還是要考慮一下把染色觀念帶入,擴展更多創作方法。各種染色的方法說明 染色可以結合各種創作
16 位學員中,大家的作品都展現出自己的個性和「堅持」,而且感覺不少學員是經年參與博物館的工作坊,早就已經習慣創作,感覺都不是「完全的素人」。其中,有一位學員我想本身應該是藝術工作者,她一開始就很清楚自己要手繪逐格動畫,而且已經準備好鉛筆的草稿,實作一開始就馬上就與工藤雅小姐討論創作方向,全程使用透明手繪和刮除黑膠卷創作,能夠藉著工作坊完成作品是最棒的事情。好可愛的染色區 一開始就專注於逐格動畫的學員
也有擁有攝影專業的同學,使用過去所拍的幻燈片來結合電影創作。本來,他要將幻燈片一格、一格接在電影片上,後來可能是覺得太麻煩還是什麼原因,最後採取的是將一整條還沒有被裁成幻燈片的反轉片(攝影用語為正片),原封不動地接在電影膠卷前。因為攝影用底片沖好之後,是橫著看的,但電影膠卷放映是直的放映,影像會90度顛倒,但這位學員不執著於「一定要正著看」這件事情,而且也不覺得使用過去的作品有點可惜,這樣大膽且勇於實驗的精神我相當敬佩!尤其,第二天下午於課堂放映時,這位學員還自備了背景音樂,一邊手搖看片,一邊放著音樂,我覺得好可愛,也好感動於他認真看待工作坊的態度。雖然最後幻燈片沒用到,但還是很值得提供大家參考
自製貼紙的技法居然大受矚目!
自製貼紙指的是,使用透明膠帶把印刷在紙上的圖案「取下」,而後水洗把背後的紙洗掉,圖案就會黏在膠帶上變成透明貼紙。這個做法看似簡單,但需要仰賴紙張的厚度、印刷的品質、水洗的力道等等,連膠帶的品質也是關鍵,還蠻需要經驗的。有可能因為紙張不夠厚,洗一洗連圖案都洗掉了,或是印刷顏料無法透光,投影時最後變成一塊陰影,總之是需要多次嘗試的方法。而報紙是目前我覺得最好的材料,比起台灣的報紙,可能是印刷方式不同又或是紙質的關係,我覺得日本的報紙更容易取下墨水!
在台灣上課時,我也會介紹這個方法,因為即使是 16mm 也能夠有很棒的表現。但可能相當費時,台灣的工作坊選擇這種媒材創作的學員不太多。因此,我萬萬沒想到「自製貼紙」這個技法,在這次工作坊中受到很大的矚目,我還蠻驚訝的,蠻多學員都想嘗試看看。
Johan Chang 使用選舉公報黏貼政治人物的眼睛,相當有意思
除了上述「類比方式」自製貼紙的方式,這次也介紹了「數位版本」自製貼紙做法。什麼是數位方式呢?比如使用噴墨印表機,直接列印圖案在膠卷上,或是使用噴墨印表機列印在具有黏性的透明紙上再轉移到膠卷上等等。但這個作法需要回家自行嘗試,畢竟工作坊現場沒辦法提供噴墨印表機。學員使用報章雜誌來自製貼紙
也有學員將自己的照片列印在紙上, 之後再自製成貼紙
這次有一位學員,她除了完美地將照片輸出到透明貼紙上之外,她還用軟體製作了 35mm 膠卷的 template,能夠讓她更方便將一張、一張的截圖照片對準貼上去,確保列印出來之後的大小符合 35mm 膠卷的畫格。而且,即使有一部分想要手繪膠卷,也有一個底板能夠放在膠卷後面,對照著畫格的位置繪畫!我好想要跟她拿那個檔案喔。😆😆
這次也有許多作品是在觀念上的創新,比如思考畫格與數字的哲學關係、詩意的表現、羽毛的貼附、意識流地作畫方式等,希望有機會大家也能夠在某個放映會中與這些作品相見!學員自製的 35mm template
噴墨頁印在透明片貼紙上,再轉移到 35mm 膠卷結合貼紙和刮除藥膜面的詩意表現 以漂白水侵蝕藥膜面 ねね蝶々 作品。非常細緻、色彩繽紛,媒材多樣化的作品
---------------------------------------------------------------------------------------------
4. 成果發表方式:
川崎市市民博物館工作坊的成果發表,通常會有一個對內的發表時段,之後還會有安排一個對外開放的放映會。對內的發表,讓學員能夠直接欣賞膠卷透過放映機投影出來的樣子,而對外的發表,則是將學員作品掃描成數位檔案,以數位檔案的方式放映。最後,學員的膠卷作品和數位檔案也會再寄送給學員。(學員都不用再負擔郵資等等,工作坊的課程費用也非常親民。)
這次,對內的發表時段,博物館方特別準備了「手搖式放映機」,讓學員親自以慢速手搖看作品。手搖的觀看速度大概是 1 秒 5~6 格的速度,跟之後數位掃描的速度 1 秒 16 格的差異蠻大的,一般放映機的話是 1 秒 18格 的速度,作品真的會在一瞬間放完,而且跟想像的影像會有很大的不同。雖然讓學員欣賞 1 秒 5~6 格 速度的影像,提供了「非現實」或是「太美好」影像感受,但在還未能習慣的狀況之下,先讓大家有好的「成就感」我覺得也不錯。而且,讓大家親自手搖電影膠卷,也是一種導入電影歷史和保存的機會教育。手搖 35mm 放映機
雖然手搖還蠻辛苦的,使用手搖放映機還有一個好處,過去在我的課堂上,有時候時間有限,我會幫忙大家放映作品,結果創作者只忙著用用手機拍畫面,都沒辦法專心去欣賞自己和他人的作品,的確可惜。使用手搖放映機,我覺得是「強迫」作者好好專注於當下,用自己的雙眼和身體來呈現作品的方法,手機拍攝就讓工作人員幫忙吧!學員親自手搖放映機放映作品
這次工作坊的數位版本的成果放映會,是與「アニメあらかると!まわる、つながる、アニメーション」(動畫 à la carte!旋轉、連結的動畫)影展一同放映。這次影展主題剛好是實驗動畫,與我們的工作坊理念相輔相成,能夠成為放映會壓軸,我覺得很榮幸。當天,我也代替學員們綜合分享了大家的創意,畢竟不是由作者本人來敘述,可能在傳達創作理念上不盡理想,請多多包涵,但是我看到有好幾位學員親自到場,真的很高興又感動,可惜沒能跟學員們一同合照~~~ 😭
文末,我要再次感謝川崎市市民博物館的所有工作人員,以及這次推薦我擔任工作坊講師的鄉田真理子小姐。鄉田小姐除了在博物館兼職之外,也在大學任教電影歷史,每年也會在 鎌倉市川喜多映画記念館 舉辦兒童工作坊,或不定期在 東京寫真美術館 舉辦親子工作坊,是我電影保存和電影教育的前輩!雖然我和鄉田小姐是舊事,但她也只是「聽說」我有在上工作坊,從來沒有真正看過我上課的樣子,她如此大膽擔保我擔任講師,我很有自信地說,她的鑑別力是對的,我也希望我沒有愧對她的推薦。
這次能夠在日本川崎市市民博物館,與工藤雅小姐一同開設工作坊,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幸運。未來,希望我的日文能夠更好,這樣才能與學員和工作人員有更多交流和深入的分享。
謝謝大家閱讀。
留言
張貼留言